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抉择。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流通学等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与各种分析方法对农业经济关系和企业活动进行研究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是农林生产的根本特点,由此决定了农林生产类型、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因此,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林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林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福利不仅自身是严峻问题,而且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更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迁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管理,也不能简单应用一般的经济管理原理,它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跨学科的性质决定其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同时,因具体研究领域和内容而异,又必然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的应用性质决定其研究方法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总体分析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我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始建于1953年,是全国高校最早设立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点之一,1978年首批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发展理论与政策、农村公共投资与项目管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户经济与贫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在国内同行中拥有较高声誉和较大影响。

  国际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重点研究生产到流通和农民收入再到资源环境、社区发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反贫困等全球性问题。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拓展。从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来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

  第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土地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农业政策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农林部门的资源利用、生产流通组织、分配方式和农民收入等问题,同时也已经拓展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农村和区域发展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今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注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更凸显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越来越重视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强调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越来越注重理论探索和实地调研的对接,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特色不断的得到加强和深化。

  第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突破原来有意义上的农林经济范畴,研究对象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林部门,研究范围拓展到与农林相关的加工业、保鲜储藏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第二、第三产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林部门不断涌现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管理问题,这些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立足中国实践,提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农林管理学理论成为农林管理学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上一篇: 没有更多了

下一篇:没有更多了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