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扎实推进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

  3月29日下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泰康楼8楼临床教室,内科学专业呼吸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呼吸与危重症专科II科主任胡克教授和其他3位教授正襟危坐,认真听取3位博士研究生汇报学位论文研究情况,从研究创新性、论文撰写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指明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并在《预答辩评分表》上打分,深思熟虑地写下自己的意见。

  精心组织真抓实干

  在今年1月4日召开的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校长窦贤康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质量至上,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重点环节,强化分流淘汰,建立长效机制和高水平育人体系。副校长舒红兵强调,研究生教育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健全培养管理和监督体系。校党委书记韩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根本标志,研究生教育要在“严”和“研”二字上下功夫,严把质量标准,严格过程管理,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研究生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 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追求卓越”为主线,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强化硕士生中期考核、博士生综合考试的基础上,于今年开学初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预答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个多月以来,各培养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成立了预答辩专家小组,精心组织和安排预答辩工作。研究生院安排工作人员对预答辩进行了现场巡查,各单位预答辩工作组织规范,严肃认真,井然有序。经统计,全校共举行453场次预答辩会,参与预答辩的博士生共计1433人,预答辩不通过人数为22人。

  严格标准创新举措

  《通知》对预答辩提出了严格要求:所有本学期拟申请博士学位者均须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按照正式答辩的程序进行;预答辩专家小组对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等进行严格审核和质量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学位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做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应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修改学位论文;未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须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大修改完善,申请参加下半年的预答辩。各培养单位全面落实《通知》要求,并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确保预答辩动真格,见实效。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各单位成立了预答辩工作小组,遴选知名学科专家担任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学院的院长、资深教授、高层次人才等亲自出席预答辩会,有的单位还邀请校外专家参加预答辩。电子信息学院要求预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学院学评委员会委员担任;动力和机械学院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出席预答辩会。

  第二,细化工作流程。各单位对预答辩的流程、内容和侧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预答辩的评审标准和审议规则。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详细的预答辩工作方案;经济管理学院不仅要求博士生参加预答辩,而且硕士生也要进行预答辩;信息管理学院要求每个博士生预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其他年级博士生和硕士生列席预答辩会;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表决环节采用“匿名投票”和“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保证评委独立评判;第一临床学院制定了《预答辩评分表》,要求博士生着正装参加预答辩,强化预答辩的仪式感,并将预答辩的范围延伸到硕士生;口腔医学院在1月份组织第一次预答辩的基础上,又根据《通知》要求组织了第二次预答辩,博士生全程用英语汇报。

  第三,严格质量把控。在预答辩中,专家评委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位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点评不留情面,同时提出论文修改的建议,在对论文质量综合评判的基础上,慎重做出“通过”与否的决定。法学院共有70位博士生提出预答辩申请,最终60位博士生通过预答辩,2位博士生附条件通过,8位博士生未通过,预答辩通过率为88.6%;信息管理学院7个专业的30位博士生参加了预答辩,1位博士生的预答辩结果为“暂缓通过”,29位博士生预答辩结果为“修改”或“大幅度修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要求所有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要按评委的意见进行为期一周的修改,提交评委会进行复审;基础医学院共有15名博士生参加预答辩,12名博士生通过预答辩,对于没有通过预答辩的3名博士生作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和指导工作,勉励他们为参加下一轮预答辩做好充分准备。

  各抒己见广受好评

  预答辩是我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的前置环节。预答辩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全面体检”和“集体会诊”机制,对博士生修改完善学位论文,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培养单位的领导、导师和博士生对本次预答辩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参加完预答辩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学位论文预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相当于同行专家对其成稿的学位论文进行‘会诊’,可以发现其在结构、观点、体例、写作规范等方面可能还存在的硬伤。此事兹大,容不得半点马虎,要防患于未然,抓实抓细”。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院长黄卫华教授认为:“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中非常必要的环节,对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至关重要。”

  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伍靖伟教授指出:“这次预答辩得到了全体导师的大力支持,对学术论文进行了严格评阅和改进指导,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的优缺点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质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梁凯威教授说:“由学院统一组织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非常好,在指出论文不足的基础上,同行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积极的建议,对学生非常有启发,也是为学生学习和提升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对低年级学生也有很好的示范和警示作用。”

  作为预答辩的评委,历史学院李少军教授认为:“参加预答辩的老师都很直率而尖锐地指出了博士生学位论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史料运用、论述思路、文章结构等,可帮助博士生在正式答辩前弥补欠缺、纠正舛误、完善观点等。”

  经济与管理学院杨艳琳教授指出:“今年学院对研究生预答辩进行了提前安排和通知,并提出了较往年更加具体的举措,对规范研究生预答辩、提高预答辩效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动力与机械学院定明月教授认为:“预答辩制度非常合理且必要,为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起到了保障作用,后续可以继续发挥预答辩的淘汰作用,同时可以扩大委员会的规模与范围,邀请校外同行专家共同把关。”

  作为预答辩的亲历者,博士生对评委醍醐灌顶的点评言犹在耳,感受颇深。历史学院博士生但昌武感慨道:“老师们提出了许多尖锐而深刻地问题,点出了论文的存在的缺陷,并指明了修改方向。从文章主旨到概念定义到具体的字词和格式,老师们给出了全面而细致的指导,对我进一步完善博士论文帮助很大。”

  法学院博士生石泽华认为:“学院今年预答辩工作既充分发挥了严格审核和质量把关作用,对学位论文的写作和修改也大有帮助。”目前,他正根据5位教授在预答辩会上提出的10余条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提交预答辩记录表和详细修改说明,并完成后续学位申请程序。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郑迪威表示:“老师们的指导,帮助我进一步凝练了论文主线,提升了论文的逻辑性,也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为论文修改指明了方向,对参加正式答辩更有底气。”

  口腔医学院博士生熊志刚对参加预答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说:“预答辩委员仔细听取了汇报,对学位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核,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既有利于我们继续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也能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正式答辩。”

  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教授作为评委参加了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预答辩。他强调,研究生院以强化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关键环节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的关口前移和层层把关,持续打造以培养环节建设与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培育体系、以学位论文质量为首要标准的学位授予标准体系和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的全流程监管体系。

上一篇: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开展教育工作座谈会

下一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咨询委员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