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筹) 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4月组建成立。学院紧密结合学校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发展,注重特色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不断优化。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0人,副高职称38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博士比例达79.2%)。其中,1人为赵永镐科技创新奖获得者,3人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委员,2人为中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1人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人为江苏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力学)委员,5人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人选,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增长。学院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现有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消防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安全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实验中心设有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安全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5个分中心,拥有5个省级平台:工信部化学原料药环保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安监总局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石油化工安全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先进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拥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8台(套),固定资产近6000万元。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精品教材2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入选江苏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精品教材2项,省级重点教材7项;建立了国际、国家、江苏省三级在线课程;学院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赛特等奖1项,师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等赛事上多次获奖。历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学院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含参与)6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市厅级各类奖项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0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1200余项,其中近40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让或推广应用。学院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建院以来,与50多个国内及德国、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每年有3-5人次教师出国访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学术会议,本科生有多种模式攻读国外名校研究生学位。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将以培养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更加创新、开放、务实、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工作,为建设成为人才质量过硬、科学研究领先、人文环境和谐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上一篇: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在职研究生

下一篇: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