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一、历史概况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我校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为基础,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1990年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获准试办的硕士点之一;1996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开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我校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为了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健康发展,2009年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二、人员构成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师52人,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博导15人、硕导27人,博士化率达98%;在校学生516人,其中本科生247人;硕士研究生224人,博士研究生45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人才2人、陕西省“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人。学校“华山学者”菁英人才7人,“华山学者”教学名师1人。

  四、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和“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为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拥有“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

  五、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创新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获批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3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成功申报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省级双创实践教育基地和校级双创中心;获批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学院依托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和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与西安的2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和学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整合优势力量长期持续攻关,健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努力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转化,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项目制、导师制和校企联合培养三级体系,打造以竞赛为驱动的双创实践活动平台,培育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奖学金评定等管理实践发挥能力培养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认可,逐步形成了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学院先后建成2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3个示范性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发起3届陕西“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并在2017年承办了全校星火杯大赛。学院本科生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21项,省级竞赛奖励44项,校级突出竞赛奖励9项,参与人数达112人次;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国家专利4项,参与人数达32人次。

  六、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院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到款经费6000万余元。2009年建院至今,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在内的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中科院I区占比超过10%,率先实现学校在PNAS和Nature子刊零的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七、省部级平台

  学院建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生物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双创实践教育基地。

上一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职研究生

下一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