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

  12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大会以“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高质量科技发展学科引领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对标建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总结“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成果和经验,坚持创新在学校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涵养创新生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谋划和部署学校“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大会。党委书记姜泽廷作总结讲话,校长张爱林作主旨报告。大会分为特邀报告和工作研讨两个阶段举行,特邀报告阶段由校长张爱林主持,工作研讨阶段由副校长李维平主持。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邀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到校作专题报告。报告以“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为题,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系,详细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思路,具体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举措。雷朝滋讲到,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使命,要向高质量的目标迈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也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育人环境,培养一流人才。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他强调,高校科技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三纵一横一面”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流的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党委书记姜泽廷作了题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讲话。他指出,学校召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就是要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动员全校上下着眼未来,完成一次对北京建筑大学创新的再理解、再认识、再定位,以新状态、新作为迎接未来新挑战。他从创新地位、创新生态、创新格局三个方面对会议成果进行总结。

  第一,坚持创新在学校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姜泽廷讲到,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创新、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催生产业经济数字化与数字经济产业化。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提高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聚焦城市更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中央批复的三个规划搭建起首都未来发展的四梁八柱,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六个更加突出”,市委提出“推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分类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追求一枝独秀、不可替代”的分类发展要求,建筑行业在被赋予了全新的智慧内涵后成为了新兴产业,智能建筑等未来产业成为新蓝海,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系统、智能化建造、人机物高度融合的空间结构等新领域为建筑学、工程学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学校正处于新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创新就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坚持全员创新、全领域创新、全过程创新,要以创新的理念全面审视、评价和改进各方面工作,把创新理念落实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第二,全面涵养创新生态。姜泽廷从见人、见事、见精神、见格局四个方面分享了近期调研走访6所大学的感悟。他指出,良好的创新生态应该是一个以学院、团队、新型机构为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一个人、地、事、物、组织、制度等创新要素相交织的生态圈层,一个学科交叉、政产学研用贯通、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新型创新体系,一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正能量循环。涵养好北建大创新生态,一是全面把握大学创新使命,准确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任务,狠抓任务落实。二是全面理顺创新机制,继承发扬北建大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以三个新型机构为牵引,优化整合科研平台和师生团队力量,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和首都的科研计划项目,推动健全成果应用转化机制。三是全面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打造有组织的大科研模式,积聚全球创新资源。四是全面激活创新要素,要发挥人才作为核心创新要素的重要作用;要优化空间与仪器装置的配置方式,建设以“动态调整”模式下的房产资源供给新模式,推动科研周转房管理与使用,营造“只争朝夕”和“有为有位”的干事创业氛围;要引导项目、资金、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要干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培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第三,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姜泽廷指出,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9位市领导先后到校调研指导,多次对学校工作给予批示。学校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化危为机,取得了“双稳、双百、双发力、双突破”的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强调,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行动、创新的成果跑赢“十四五”。一是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涵养两个生态,以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通过“两态互育”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和能量正循环,让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滋养创新生态的百花齐放。三是要进一步发挥三个新型机构作用,锻造科技硬实力,凝练文化软实力,抓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是要瞄准创新发展的核心指标,“提档、加速、冲A、晋级”。五是要主动跟随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布局“一校两园”,实现“三区融合”,统筹推进“七大布局”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向布局、创新主体布局、创新人才布局、创新学科布局、创新平台布局、创新治理体系布局、创新空间布局。

  姜泽廷强调,要将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成果落实到学校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中去,落实到2021年工作系统谋划中去。他号召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以奔跑的姿态、创新的姿态,力争创造北建大“十四五”发展开门红。

  校长张爱林作大会主旨报告。他以《站位新高地,构建新机制,激发新活力,高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题,从“站位新高地,谋划新发展”“科技创新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任重道远”“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抓好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工作”四个方面,系统地对“十四五”时期谋划学校创新发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张爱林讲到,学校“十三五”期间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成就,实现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他分析了“十三五”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以及新时代学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向“十四五”发展,一定要继承、创新、发展,对标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目标的高质量要求,主动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等各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努力解决落后的观念、思想问题,解决制约创新的政策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解决轻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问题,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短缺问题,解决研究生不聚焦创新研究问题,解决资源分散、效用低问题等“六大问题”。

  张爱林指出,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等事业发展一定要聚焦到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和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发展任务上来,把准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资源配置、服务效率等内部管理和效能提升,必须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在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突出问题,全校上下要聚焦主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强化各部门协同创新,互联互动,提质增效,激发创新活力。

  张爱林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及学校“十四五”发展,对学校科技创新、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四个有机部分抓好学科建设。按照高精尖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发展传统学科,大力夯实基础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思路来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按照学科方向系统分类梳理,建设开放共享的学科基地平台,把握好学科结构与平台布局与两校区功能定位协调融合的原则,构建起“学科—平台—领域”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团队,立足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学科前沿理论和重大需求关键技术,引导人员进学科团队、设备进学科平台、项目进学科方向,打造“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形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成长氛围;进一步完善学科管理机制,强化以成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强化特色优势导向的学科建设评价评估体系。二是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要从“导师”“学生”“管理”三方发力,齐抓共管,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要进一步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把学生领进学科前沿、工程前沿;要引导和要求研究生聚焦研究工作主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严格、规范、高效的管理服务,确保改革落地。三是聚焦高精尖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实力和水平。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管理服务机制;重点抓好高精尖创新中心二期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学科平台,优化政产学研用,科教融合机制等重点任务,特别是营造以青年为创新生力军、珍惜人才的大学创新文化生态。张爱林最后强调,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是创新的最高境界,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土壤,有这片良田沃土,才能产出创新成果,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副校长李维平主持工作研讨阶段的会议。他在主持中强调,要注重原始创新,打造有组织的大科研模式,大胆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全面激活创新要素,全面构建创新发展的新格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学校把2021年定为创新年。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本次大会的精神,把本次会议的精神纳入本部门(单位)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切实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到教育发展全过程,努力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副校长张大玉作题为《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学校整体科创能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短板不足,提出了以不断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总体目标的“五项行动”,包括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质突破、创新团队培育建设、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服务经济社会提质增效、成果转化提速升级。

  副校长李爱群作题为《学科引领协同创新——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面向“十四五”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领域,实现内涵、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计划”,包括学科引领发展计划、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计划、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管理卓越计划。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进行在线致辞。他讲到,高校在创新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使命责任。创新最终都是通过发明的形式来表现,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保持对创新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研究发现事物新机理、开发新工艺,用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命运福祉作出贡献。

  建筑学院教授穆钧作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优秀教师代表发言。他简要介绍了自己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研究历程,分享了在科研工作中的体会感悟,提出要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民生面临的关键挑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定位;要贯彻国内外先进成果持续跟踪与现实问题深入发掘的纵横结合的研究策略;要重视多元学科协同的团队建设与组织策略;要以兴趣为驱动力,发扬专注持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土木学院院长季节教授作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优秀教师代表发言。她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要厘清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到学生心灵体察学生需要;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批判思维;三是要注重科研团队的融合与发展,尝试组建学科交叉型科研团队,逐步形成“本—硕—博—博后—青年教师”五位一体,学、教、研相长,共进共赢的良好学术氛围。

  环能学院2019级博士生李季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他讲到,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校院两级平台的支持和中外导师的谆谆教诲。科研之路没有任何捷径,需要不断尝试,重复再重复,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弃的科研品质。他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尽自己绵薄之点滴成果,汇聚创造科研发展的大江大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中层干部,各学院分学术委员会委员,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各学院科研秘书、研究生教学秘书,科研创新平台和实验中心负责人,研究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报告会在大兴校区设立分会场,并同步面向校内师生进行线上直播。

  近些年,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两大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工作者,大会汇编了部分代表的事迹材料,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工作业绩,以激发全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职员工的创新活力与育人动力。

上一篇: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北京建筑大学考点考试顺利完成

下一篇:没有更多了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